创造有份量的经典名作 以艺术助力文化强国
2020-11-18 11:13:27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是一个由时间、空间向上升腾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向世界传达什么样的文艺观、价值观,需要有一批艺术大师、一批有分量的经典名作。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要求创作者们必须回答好“为什么创作”“创作什么”“怎么创作”这三个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创作?为时代、为人民。
创作什么?创作在民族伟大历程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怎么创作?就是要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广泛吸收一切文艺创新的成果,融入个性化表现,形成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表现形式。
对于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机构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引领、组织好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相关文化单位以及各省市积极引导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实施了一系列主题性艺术创作工程,在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中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艺术作品。以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至2019年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为例,由中国美术馆等五个创作机构合作,以高度组织化的方式,带动了主题性美术创作和教学理论研究整体提升,实现了出精品、出人才的“双丰收”。近180位中青年参与创作,共完成作品134件,其中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选题79个,创作作品97件。
一个时代要为历史留下精品力作,要通过作品让后人来识读思想史、文化史、审美史以及创新史,要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组织创作与教学,要令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继承传统,不是沿袭旧时模式;吸收外来,不是赶潮流、赶时髦,也不是跟着西方流行的当代艺术走。主题性创作注重宏大叙事和情节性描述,是历史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而不是应景之作、口号之作、概念之作。
我们充分尊重大家的艺术个性。同时也强调,艺术创作不能把主题性与艺术性相对立;不能把主题性创作的普遍方式和艺术家个性风格相对立;不能把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艺术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相对立。
像由心生,在表现人物时,注重引领大家在朴实平凡的形象中挖掘深蕴于人物精神深处的崇高,克服表情的简单化,形象的脸谱化。要从人民脸上的道道皱纹看到伟大的自然和光荣的劳动对人的塑造,看到文化对人的滋养。在表现事物时,着意引领大家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提炼本质规律、独特构思和创新创造。
此外,我们还严把导向关。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想武装新一代中青年艺术家。严把质量关,多次组织集体草图评审、验收,调动专家累计百余人次。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刻理解生活,才能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只有放下架子,以平常心、真心与群众交心,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主题性创作尤需如此。画家不能坐在画室靠看照片创作,而要通过写生收集素材,从真实的角色和形象中,提炼、升华艺术灵感进而转化为艺术形象。我们组织专题班多次赴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开展的“深扎”活动就颇见成效,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草原普法》《乌兰牧骑》《乡村医生》这些作品就是在调研写生途中磨砺而出。
组织创作是一方面,作为美术馆要发现在国家立项之外的优秀作品。近日,中国美术馆为王克举先生历时4年,沿黄河写生创作的160米长、2米高的巨幅油画长卷举办的展览,就是由画家自己立项,自筹资金实现的。事实证明,艺术家不能“等”项目,艺术管理者、艺术机构更不能依赖项目“等”作品。
当然,创作也要靠展览与收藏激励。作为国家美术殿堂的中国美术馆长期以来形成以展览收藏促进全国美术创作,以理论研究明确文艺创作方向,以写生考察深入生活培养人才的工作机制。这些机制也引领了全国美术馆的工作,如“全国青年美术家收藏作品展”,就极大地调动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如我们举办的“全国写生展”“民族大团结展”等,就获得了全国美术院校的积极响应,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还因此调整课程,进一步推动了师生赴少数民族地区的写生、创作活动。
创作需要理论支撑,中国美术馆召开首届“新时代之声——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成果,并建立全国美术馆界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配合主题创作,开展理论研究。
在防疫抗疫的关键时刻,我们迅速组织,克服地域限制,通过网络与艺术家多次讨论研究设计稿件,反复修改,最终以“为抗疫而塑”为主题创作了数十件优秀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经全国各大媒体发表,并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举办了“云”展览,吸引了数百万人观看。
艺术创作不但要面对当下面临的问题,还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全局工作的中心。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以美扶智”大型展,反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取得的伟大成果。馆藏作品和邀约作品同展,催生了不少优秀作品诞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离不开艺术创作的精深,更离不开通过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好的艺术创作不仅要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还要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延伸到海外,不断通过艺术创新,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来,得到世界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在文明的互鉴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繁荣。2019年5月4日,以表现周恩来、邓小平勤工俭学的大型纪念雕塑永立法国,在全场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落成。今年1月18日,在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立起中国雕塑家创作的大型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该雕塑表现达·芬奇与齐白石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相视相望、彼此倾听的场景。东西方文化于此对话,象征着人类文明情感的交流。作品揭幕时,全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意大利国歌。
加强艺术创作,为时代立碑;推动美育,提高全民素质;深化交流,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当今文艺工作者和文化机构所必须坚守的职责使命。感恩时代,已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我们有信心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当中,认识自己、找准方向、奋勇前进,用艺术为未来凝固伟大的历史,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